首页 > 阿拉善动态  

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扎实推进

2017-07-27 阿拉善日报

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扎实推进

7月23日,记者来到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看到经过小雨洗礼后的胡杨林愈发葱茏繁茂;周边的耕地已退出,胡杨林里未见牲畜啃食的痕迹;一株粗大的胡杨四周新生了五六株小胡杨,稚嫩却长得茁壮。

今年,在保护胡杨林生态安全方面,额济纳旗再出新策——主动实施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截至目前,已退出耕地4457亩,完成既定目标“退出耕地3098亩”的144%。

对于地处祖国北疆、常年干旱少雨、多风沙的额济纳而言,绿色就是守护生命的颜色。据了解,额济纳全旗森林覆盖率仅4.3%,其中,胡杨是构成林分的主体树种,平均树龄103年,面积44.4万亩,占全旗有林地面积的96.75%。

作为世界上现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额济纳旗胡杨林是我国西部生态资源的天然宝库,更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巩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为了保护额济纳旗珍稀的胡杨资源,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额济纳旗七道桥胡杨林自然保护区;1999年改名为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行政区域隶属巴彦陶来苏木和苏泊淖尔苏木,涉及4个(嘎查)村,总面积39.38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3.16万亩,占总面积的33.4%;缓冲区面积为15.03万亩,占总面积的38.2%;实验区面积为11.19万亩,占总面积的28.4%。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胡杨林植物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荒漠绿洲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盟委提出“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特殊的立地条件和生态功能定位,决定了额济纳旗既不是粮仓也不是牧场,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北疆生态安全,是国家利益,更是额济纳旗各族人民长期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今年,额济纳旗结合实际,实施了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

为确保工作顺利完成,额旗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10余次,专题研究退耕事宜;制定《2017年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饲草料地、五配套草库伦还林还草实施方案》并下发执行;专门成立由旗长任组长、分管副旗长任副组长的全旗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退耕工作的统筹协调。

同时,提前做好宣传和摸底调查工作,深入农牧民家中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农牧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广泛征求农牧民意见建议,不断完善退耕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了胡杨林退耕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落到实处,巴彦陶来苏木领导干部到60户退耕农牧民家中走访,广泛听取、收集、归纳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意见建议80余条。通过认真分析原因,苏木党委找准问题根源,解决群众难处,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稳步实施。资金有困难的,提前发放退耕补贴资金;有当年种树、种草意愿的,协调发放草籽、树苗,并提供技术指导;想转行去做旅游服务业的,帮助推介游客……

以前,巴彦陶来苏木农牧民以种植哈密瓜、养殖白绒山羊为生,对政府提出的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的政策有所抵触。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渐次开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退耕退牧能够很好地起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胡杨是一项造福后人的伟大工程,而经济收入政府有补贴,自己还可以做旅游创收,大家开始积极响应政策,配合退耕退牧。一位农牧民说:“退耕退牧放弃的是眼前的小利益,谋取的是子孙后代长远的大利益,我愿意退。”

目前,胡杨林核心区60户农牧民,已有58户签订退耕合同。据悉,下一步,额济纳旗计划进一步扩大退耕范围和规模,并加强执法检查和后期监管,巩固退耕成果。同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积极落实相关退耕优惠政策;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重点做好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好农牧民种植结构调整问题;加快发展后续产业,认真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