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相认与否,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宾主互致问候“塔赛音白努?”意“您好”。问候时,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伸、手心向上。随后,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进蒙古包后坐在右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宾主各取出鼻烟壶(蒙语为“胡壶热”),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之后互还,同时还妙语连珠地互相问候数句。如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均以哈达相献,以表示敬重之意,这些传统礼节现在仍保留着。 
    在寒喧的同时,主人摆好奶食及馍馍,请客人食用,并给客人敬茶,宾客要微微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节。
    喝过茶后,主人还要给客人敬酒,表达对客人的敬重、爱戴和欢迎。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哈达之上唱着蒙古族歌曲给客人敬酒,宾客应立即接住酒,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客人喝完酒后,还要给主人回敬。 
    阿拉善蒙古族有一种“阿卜该拉呼”(尊号)的习惯,多用于成年人和长辈,每个人一般都有名字尊号,人们喜欢叫尊号,而不叫原名。

                 迎宾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哈达之上,唱着蒙古族歌曲给客人敬酒,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过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的宾客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阿拉善蒙古族除在家中敬佛、祭佛外,每逢庙会必定要参加。传统的祭祀礼仪中,最为隆重的是祭敖包活动。在很早以前,蒙古族的祖先在打仗出征前要祭敖包,在敖包上献上酥油、鲜奶等最珍贵的物品,以祈祷能打胜仗、马到成功。到现在阿拉善蒙古族还保持着这些传统礼仪。

    敖包系用石块堆积的圆形物,沙漠中无石、用树枝、梭梭在沙滩高处堆成堆。在敖包正中插一木杆,上悬藏经文旗幡。祭敖包的含义最初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以后又成为牧民群众集会、游艺、祈祷风调雨顺,迎盼丰收的活动场所。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牧草返青时节,有的为春秋雨季。祭敖包时,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参加。祭祀时,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泉水旁扎房诵经。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身穿节日盛装,在敖包上插柏枝、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然后开始祭祀仪式,先由部落代表献牲洒血,称血祭。喇嘛诵经吹海螺,众人从左向右绕敖包三圈,绕圈时,将带来的鲜奶、酥油、奶茶、食品等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牲畜兴旺。

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民族棋类等比赛娱乐活动,大家像过年一样欢乐。这种祭敖包的活动如今仍在延续。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